17歲那年看的電影

是的,看「戰場上的快樂聖誕」那一年我17歲,在懂與不懂間,覺得很有妖孽的味,但那個時候我很討厭日本人,所以一口說不喜歡。後來,這個電影一直在心上,大島渚是我很喜歡的導演,坂本龍一甫出場的 track in 鏡頭,他愛上他了,一個一頭金髮不覊的外國人。兩個人命中注定要對抗,他是將軍,他是階下囚,他的權力比他大,他卻處處挑戰他的權威,他吻上了他,為的是羞辱他,也算是報答一個痴心喜歡自己的人,這換來的是死亡,他愛他但他不能不死。17歲似懂非懂間,覺得很刺激。
是的,故事發生在爪哇。
另一個17歲那年看的電影是「上海之夜」。同行的朋友出來之後哭了起來。後來,很多年之後,當我也在拍電影了,告訴這個戲的導演我17歲那一年看這個電影,我是這樣說的:「我17歲那年看上海之夜,我的朋友看完哭了。」導演只是驚訝我這樣年輕,而我那時已經年過三十,那次我們拍的電影拍得很爛,導演大了電影無熱忱了。
兩個電影都是和同一個朋友看的,我很慶幸她今天還是我的朋友。而後來,有趣的電影卻越來越少。

Comments

Anonymous said…
我現在才知道這齣電影原來是大島渚拍的, 我還以為我沒有看過他的任何一部電影。其實這齣電影我是看過兩次,連書(英文版的best seller)我都睇埋,為的只是喜歡David Bowie,否則我是不會看這電影的。所以戲裡面一切的情節呀甚麼的都統統唔記得,因為我其實不太明白這些很哲理、文學、文藝的東西。我是完全一個理科人,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我都不太看得明白,理解不到,只喜歡看有邏輯性的東西,有人說這樣看書和看電影很辛苦,唉,但我改變不到呀!

有報導說理性多於感性的人是無名指比食指長, 我是長很多的; 你是否食指長過無名指呢?
Water Moon said…
我食指和無名指幾乎是一樣的呀。你看不到我有多理性?我時時都希望自己不要太理性,不要怕窮,再去胡亂愛人。
Anonymous said…
說得清楚一點,食指較無名指長,應該是文科方面比較叻啲, 即藝術呀,文學呀... 之類的一個文化人; 通常這類人是感性多於理性的。不知為何,好像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認為他/她是感性多於理性的人,每次說到這點,大多人都否認的。在我眼中, 我覺得你是感性多一點。當然每個人都會有理性的一面,始終我們是要過生活,我們是要食飯嘅。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雞蟲的家庭觀與愛情觀

誤會了

痛快